近日,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五位博士研究生——张顺洪、黄太武、肖成卓、李纪伟以及陈亮相继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工作。
张顺洪同学在王前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了优秀的科研工作。他的博士论文以“基于轻质元素的新材料模拟设计研究”为题,以B、C、N、O等轻质元素为主要化学组分,通过理论模拟手段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新颖结构特征和新奇物理化学特性的新材料,为理论探索新型轻质元素材料拓宽了思路,为实验合成提供了理论支持。2014年,中心选派他到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访学,师从Puru Jena教授。张顺洪博士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7篇(2篇发表于PNAS,1篇发表于JACS),曾获得教育部博士生国家奖学金、IFSA一等奖学金、北京大学博士生校长奖学金、五四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学术类“创新奖”(连续三学年获奖)、学术精英、三好学生、工学院首届研究生“学术十杰”(终评第一名)、“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和奖励。毕业后即将前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黄太武同学的导师是贺贤土院士和周沧涛研究员。他的博士论文以“超强超短激光脉冲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征及电子加速研究”为题,研究了超强超短激光脉冲在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传播特性及电子在等离子体通道中的共振加速及辐射特征。2014年至2015年,中心选派他到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联合培养,师从著名学者Alex Robinson博士和Peter Norreys教授,完成了优秀的科研工作,博士五年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一作论文7 篇,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IFSA一等奖学金”,并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殊荣,毕业后将任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肖成卓同学的导师是贺贤土院士、郑春阳研究员以及刘占军副研究员,他的博士论文以“惯性约束聚变中受激拉曼散射和双等离子体衰变研究”为题,主要研究了等离子体波的激发和激光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对惯性约束聚变的重要影响。博士在读期间,一共发表一作SCI论文3篇。曾获得“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北京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生”殊荣。毕业后将任职于湖南大学。
李纪伟同学是中心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贺贤土院士指导下,主要从事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他的毕业论文以“惯性约束聚变混合驱动点火中的关键物理问题”为题,发现了雪耙效应可以形成高密度高压平台,给出了混合驱动点火阈值,理论和实验结合表明了明显的电子热传导的热匀滑效应,以及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的控制,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对混合驱动新点火途径物理的认识和理解。李纪伟同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篇,毕业后将留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陈亮同学的导师是陈十一院士,他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方向是湍流理论及其数值模拟,毕业论文题目为“压缩折角问题可压缩流动的数值模拟”,是可压缩湍流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毕业后陈亮将前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工作。
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八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共56人,截止目前毕业15人。 2016年9月中心将接收十余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面向2017年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招生夏令营也即将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