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五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武振伟、贾青、王欢、吴栋和熊向明相继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工作。
贾青同学在贺贤土院士和蔡洪波研究员指导下,主要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她的毕业论文以“束流-等离子体系统中韦伯不稳定性的理论和模拟研究”为题,研究了束流系统中韦伯不稳定性的发展规律及其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快点火和激光驱动粒子加速这两方面的重要应用。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中心选派贾青到日本大阪大学激光工程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师从著名学者Kunioki Mima,完成了优秀的研究工作。贾青同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SCI论文3篇,一作2篇,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毕业后将前往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王欢同学的导师是贺贤土院士和曹莉华研究员,她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强激光与结构靶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了超强激光与结构靶相互作用产生焦斑可控、高准直性、能量密度集中的高能电子束和质子束,可作为离子源、二次源用在强场物理、加速器、粒子物理等研究领域。博士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一作2篇,获评“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2011-2012)、“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2012-2013),并获“北京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生”(2015)殊荣。王欢毕业后将去上海申万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任职。
吴栋同学的导师是贺贤土院士和郑春阳研究员。他的博士论文以“基于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实现稳定离子加速的理论模拟研究”为题。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中心选派他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能源研究所联合培养,开展了强激光驱动下的重离子加速研究和超热电子的产生机制研究,完成了优秀的科研工作,博士五年期间共发表一作SCI论文5篇,曾获得“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2011)以及“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2013),毕业后将任职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并且获得中德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即将赴德国赫姆霍兹研究所学习。
武振伟同学的导师是刘凯欣教授,其博士论文题目是“液态金属微观动力学与中程原子结构之关系”,主要提出了描述非晶原子中程序的新方法,给出观察金属玻璃原子结构的独特视角。武振伟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一作3篇,分别发表在《自然●通讯》《物理评论》以及《化学物理杂志》,被选评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学术十杰”(2015)。他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国内学术论坛等活动,并作大会报告和粘贴报告,曾获“力学全国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 ”(2012)、“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 ”(2013)、“第十届非晶国际会议学术海报奖 ”(2014);此外,他还荣获“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2011)、“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2013)以及多项奖学金,例如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3)、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2014)、博士研究生专项奖学金(2014)等。
熊向明同学的博士论文题为“粘性平行流的能量稳定性与亚临界转捩过程”。在陶建军教授和叶文华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期间主要工作包括:采用流动稳定性理论研究斜板自然对流边界层的稳定性,证明了不同倾角的斜板具有同样的能量稳定性临界Grashof数;采用大规模直接数值模拟研究平面Poiseuille流的转捩过程,确定了平面Poiseuille流的两个转捩阶段,提出转捩初期最重要的相干结构是湍流带而非湍流斑。熊向明博士期间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一篇一作文章发表在流体力学著名期刊《Physics of Fluids》。
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学院、数学学院以及国家重点院所高水平专家共同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并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成立近七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共43人,截止2015年毕业10人。2015年9月中心将接收十多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面向2016年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招生夏令营也即将开始,预计招收14名。
|